2007年4月6日星期五

《灵山》读后感


前言

前几天,我在课堂教书时,教到泰戈尔,心里总有一些想法与学生分享。同样是诺贝尔文学奖,亚洲地区竟让泰戈尔先拔头筹(不知道我是否有错误,请大家指正)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而同是亚裔的华人,迟至千禧年时才有人获得。

高行健的《灵山》就是那一年的得奖作品。由于当时我人处在中国大陆,中国当局不认可高行健,所以他的作品无法在中国找到。我只好向大专同窗金辉求助,让他邮寄一本给我看看。从他的信件中,我得知书籍已经寄出后,心里总是忐忑不安,担心书会被中国邮局没收,直到书安全地送到我手中,心上的石头终于放下了。

书安全拿到了,我还是没有立即阅读。这本书等到我返回大马到斗湖工作后,因为一人在外工作,再加上宿舍没有任何娱乐设备,只好定下心,好好将这本书翻阅。

梦乡记事

灵山,一个虚构记忆中的江南名岳。它的象征是悠久中华文化的符号。一个看似精华却已是丑朽的文化内涵,种种异化产生今日每个人都寻觅的“灵山”。来自心灵
的山岳是尘世俗人正追求的生命情调。

特异的论述交代你我他心中的底蕴,是个敏锐的观察者。朽化、异化后的人心灵,是极度贫乏无味。你我他的心理矛盾或是争执不正是我们现行世代的写照。情欲、生命、名利、事业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却又是和谐地共铺美其名的完美心灵。

山,一个来自大自然的恩物。而《灵山》中的山成为我不断
追寻,装做要弄懂却总也弄不懂的山,任其实什么也不明白,什么也不懂,就是这样地生存看似现实又有吊诡的当下。要怎样地寻求个人的“灵山”,是个人心目中的焦点,要如何寻得焦点而又不错过,都必须凭据自己经验辅佐。

生命的诗化或是诗化生命是个人的选择的产物。《灵山》是高行健心灵的投射,反映当代知识分子的茫然。


写于2002年3月14日斗湖巴华中学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