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29日星期三

吉光片羽

我看见了你的出现。

为何你的出现,会带给我巨大的伤害。

我不愿看见你的出现。

但我又不能阻挡你的出现。

2007年5月31日星期四

考场侧写

又是考季的来临,看着对岸的学生洋洋洒洒写下自己的作品。而我却是偷窥者。偷窥他们的作品,有的文采并茂,有的在进行裁剪试卷的佳句进入行文,有的则化为书中的主角,任意地发泄来自心灵的不满。

我在想如果有一天考试不再出现,是否我就不能光明正大地偷窥他人的文章呢?

之一

今早走过校园,瞧见一群因礼堂上锁而滞留于校园各处的学生。自己才惊觉校园如没有学生的出现,那不能称之为校园。校园因学生而美丽,学生让校园更有朝气。

之前的自己因一直住在校园里,根本无法察觉校园的魅力(美丽),因为校园就是我家的感觉,可以任意走动、休息。但是自去年转校服务后,校园不再是我家了,而是我每日工作的防地,感觉又不同了!

之前自己不曾察觉如此的变化,是因为以前走在校园里就好像是自己家一样的舒适,只是现在感觉是一个行色匆匆的过客,而身边掠过的学生不计其数,我却不认识。

之二

考季的出现,往往是我思想最为跳跃的时。可以自由地思索一些问题或是策略。思考着该怎么做,才是让学生学习更好。又或者如何收服顽劣的学生,又或如何启发他们和我的脚步一致,迈向共同的目标。

之三

身为老师的,最不喜欢批改考卷。我最爱批改试卷的当儿废寝忘食地看书,只因为平时没有多余的时间看书,仿佛在这段时间看书成了我最大的消遣。

教了将近七年的书,似乎自己已经被掏空了。想要继续进修,似乎已是个无法圆的梦了。家里的负担、自己的承担,更是叫我不敢想象。况且我要念的科系是必须离家在外的。这种羁留的生活,我实在不想过。一个人孤独的生活,孤军将学习的敌人大败,真是好难哦!唯有往自己喜欢的目标进行在职进修吧!

有时候,生活真会成了梦想的脍子手,但生活若有梦想,又会显得生命的空洞与留白。



写于2007年5月19日。

2007年4月6日星期五

《灵山》读后感


前言

前几天,我在课堂教书时,教到泰戈尔,心里总有一些想法与学生分享。同样是诺贝尔文学奖,亚洲地区竟让泰戈尔先拔头筹(不知道我是否有错误,请大家指正)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而同是亚裔的华人,迟至千禧年时才有人获得。

高行健的《灵山》就是那一年的得奖作品。由于当时我人处在中国大陆,中国当局不认可高行健,所以他的作品无法在中国找到。我只好向大专同窗金辉求助,让他邮寄一本给我看看。从他的信件中,我得知书籍已经寄出后,心里总是忐忑不安,担心书会被中国邮局没收,直到书安全地送到我手中,心上的石头终于放下了。

书安全拿到了,我还是没有立即阅读。这本书等到我返回大马到斗湖工作后,因为一人在外工作,再加上宿舍没有任何娱乐设备,只好定下心,好好将这本书翻阅。

梦乡记事

灵山,一个虚构记忆中的江南名岳。它的象征是悠久中华文化的符号。一个看似精华却已是丑朽的文化内涵,种种异化产生今日每个人都寻觅的“灵山”。来自心灵
的山岳是尘世俗人正追求的生命情调。

特异的论述交代你我他心中的底蕴,是个敏锐的观察者。朽化、异化后的人心灵,是极度贫乏无味。你我他的心理矛盾或是争执不正是我们现行世代的写照。情欲、生命、名利、事业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却又是和谐地共铺美其名的完美心灵。

山,一个来自大自然的恩物。而《灵山》中的山成为我不断
追寻,装做要弄懂却总也弄不懂的山,任其实什么也不明白,什么也不懂,就是这样地生存看似现实又有吊诡的当下。要怎样地寻求个人的“灵山”,是个人心目中的焦点,要如何寻得焦点而又不错过,都必须凭据自己经验辅佐。

生命的诗化或是诗化生命是个人的选择的产物。《灵山》是高行健心灵的投射,反映当代知识分子的茫然。


写于2002年3月14日斗湖巴华中学宿舍。


2007年2月22日星期四

对话

嘿,和你说个秘密
(倾耳听状)原来
我们都是


一家人哦
有何证据,我说
奴,我们和他们是同一伙的

对面的你们,
我们都是
一家人哦!
原来这就是我们。

2007年2月4日星期日


躁动浮游着
在你我他之间

无心
竟惹得泪滂沱

里外不是人
成了遁逃的借口

想要放手
却又不甘心

只得将泪水抹干
革命尚未成功
还须努力一番

2006年12月27日星期三

我看《再见了,可鲁》

下列的文字,是从本人另一个部落格“晓筑悠游”转贴过来的文章:

接触它是因为它的盛名。
初次接触这本书时,纳闷着怎么会有一部电影如此深得人心。尤其被斥之冷血的日本人,对这部电影的喜爱,真是万分诧异。但是,回想起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那山那人那狗》在日本超高收视率的前车,想必可鲁也有它过人之处。

上个星期五,在临睡前的三十分钟拿起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书,开始了我搁置已久的阅读旅程。书一页页在手中翻过,从序文一直看到后记,一气呵成地将书看完。

合上书后,我明白为何日本人可以对它的喜爱程度,我也为可鲁流下眼泪。因为很少有书可以让我痛快哭一回,除了那年在南京看《相约星期二》,可鲁却让我在三年后,有着同样的感动。

为什么日本人会喜爱可鲁呢?我想应该可鲁的举动至少牵动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时 代的脚步日益加快,人们为了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一再再忽略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呼唤,为了一个不切实际或者一个根本无法填满无底欲望深渊,拼了老命去追寻, 只为了圆一个无尽梦。同时,在圆梦的过程,我们似乎开始遗忘了内心深处的召唤。正好导盲犬可鲁的出现,它唤醒了我们沉睡的心灵。

所以,日本人或者处在步伐疾速的香港,可鲁的受落程度相当高。这是因为可鲁为我们唤醒我们原来的本质。其实,可鲁只不过是一个药引,它一引爆后,就无法还原,因为它深深触及我们的心坎,逼迫我们正视自己与生俱来的本性。

人与动物的相处,不外乎无私与信任,因为信任与无私,让原先对导盲犬相当厌恶的渡边先生,到最后在医院进行血液透析,躺在病榻上,对被牵回导盲犬训练中心的背影,挥一回无力的双手,他对可鲁的感谢之情顿然涌现。原来,人与动物之间就是单纯的相信。

可鲁使我明白动物与人类相处真得那样无私与坦诚。
因为有可鲁,让人类一直相信拥有左右世界的力量,原来是那么渺小。因为人也挽回不了时间对个体的催化。

是的,豢养动物让我们学会了责任心、付出和爱心的双向回馈。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其实不难,它就像可鲁与渡边满先生的相处,从一开始的不相信对方,到最后渡边与可鲁只走了30米的满足感,让我看到个体间的相处不难,而是应该要有赤裸裸、真实的接触,而不是规避的心态。

因 此,我在看完这本书之后,内心的感动久久不已,它让我看到震撼。所以,第二天迫不及待和同事分享,同时,我也下定决心介绍给学生。我希望好东西能和大家一 起分享。不料,高一班的学生却指认我处在缺爱阶段,想要有一个关爱的同路人。但是我告诉我学生说:豢养宠物,其实是培养一个肯负责任的、有爱心与耐心的 人。宠物考验着我们的真诚,没有真诚就没有人的本质。

当然,这最后一句我并没有与学生分享,它是我内心深处的想要说一番话:
“生命其实是一个玄妙的东西,这玄妙的东西是让我们各自在不同领域学会或体悟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生命对我而言是个一个没有重来的剧本。在这剧本当中,我们都在尝试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扮演成功与否,绝对没有第二次的重来。”

然而,在我与学生分享后几天,一位我平时视为顽皮学生何康永,竟然对我说:我带了《再见了,可鲁》的电影。自己心里想至少在这位学生的心中,我的分享并没有白费,他并不坏。因为他都做到真诚的分享。

看着光碟,我又在感动一次,只可惜第一张光碟在某部分刮花了,也无损我再次感动。我也希望在日后的电影欣赏,学生也一样喜欢。


写于2005年生日前夕
10:31 pm

附记:
这部影片即将在来临的12月31日下午1时30分在Astro AEC播出,请大家记得收看。
如果是沙巴汉,这本著作可以在Karamunsing的Singature买到,只是不知道是否正版。

2006年12月25日星期一

多年


睡莲轻漂水中
突兀的石头并排在身旁

撕裂的莲边
仿佛向众人展示着不快与无奈

微白的莲花
静静躺在水上
期待着路人的发现
简单不繁复的构图出现了

附记:
曾经这张相片,是我的最爱。她有着我在金陵的喜悦与哀愁。
多年以后,再翻看这张相片,我还是依旧钟爱。

钟爱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她是用完全傻瓜相机拍下的,没有任何的zooming
只是很感谢,当时自己的心情,将这幅自认美到不行的画面拍下。
现在,你看到相片是我利用数码相机翻拍的,完全没有经过任何的修饰,只是重现当时感觉。